台灣路竹會
本日到訪人數:252
累積到訪人數:14170466
目前所在位置:首頁 > 2004年 報導於"禪天下"雜誌

2004年 報導於"禪天下"雜誌

Bookmark and Share

2004年 報導於"禪天下"雜誌

路竹會的荒地之愛 行萬里路的援外醫療

第一次看到路竹會義診影片,看著一群熱心的醫師義工的醫療團,無怨無悔地為台灣與其他落後國家在偏遠地區或在物資缺乏的環境進行義診。除了感動,你更會去思考,人其實可以獲得更多有意義的價值,即使貢獻力量微薄,但卻是一個最珍貴的寶藏。

偶發的契機 促使路竹會誕生

路竹會第一次義診,是在9年前(1995年)路竹會創辦人劉啟群在報紙上看到新竹尖石鄉缺乏醫療資源,也沒有醫生,因此,他便招集認識的醫生,護士等一組人,就到新竹尖石的新光醫院義診。開始第一次義診,反應很好,就這樣,路竹會義診團一直進行到現在,儘管當初成立路竹會並非基於很大的動機。

"我們路竹會最特別的是,我們從不收會員。到今年為止,我們已經參加過一百一十次的義診,也從沒跟人收費。"劉啟群表示,因為一個人的誠意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讓參加的人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會繼續參加,是發自真心的認同。"有許有人問我為何取名為-路竹會,是不是因為我是高雄縣路竹人,還是我信奉基督教的路德教派?"其實都不是,劉啟群說會取這樣的名字,當初只是因為要接受媒體採訪,需要一個名字,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或是考量,尤其他也不希望經由名字,就一眼看出組織的性質,所以就隨性的取了這樣的會名"路竹會"。

 自發性的參與動員是最大特色

原則上參加路竹會的人都不需進行篩選,就只有在路竹會網站公佈行程及報名,頂多是有人數上的限制,人員額滿了就不接受報名。劉啟群笑著表示,來參加路竹會,如果過程中感覺很快樂,有收獲,就會繼續參加;相反的,無法適應或不快樂就離開,沒有任何牽掛。因為參加的人,是用自己的時間參與,所經之地可能吃不好,住不好,若參與的人覺得有意義,那便會因此繼續參加。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路竹會的活動從不間斷,便可知道相信的人越來越多。

劉啟群強調,在路竹會裡,是不會暗示跟大家收錢。除了募款外,其實以前有人捐錢給路竹會也沒收。雖然去年開始,在路竹會網站公佈不拒絕捐款,但是到目前卻也沒辦過募款活動。

目前每個月仍有固定捐款大概兩萬多塊,劉啟群認為這也不無小補,給工作人員補貼薪水,除此之外,路竹會更是從不開會,也從沒有行前說明。

"不管你是阿貓阿狗,就是凌晨3點鐘在台灣大學的門口集合,3點10分出發,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什麼人遲到,因為沒有人會等你,時間一到就出發。如果是第一次參加的人,工作人員義工就只會發一張工作說明,於是就跟陌生環境去完成一件事情,完全是自主性的,"劉啟群說,其實很多路竹會的人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沒有活動說明解釋。他強調,我們所到之地,如非洲,第三世界,科索夫,馬其頓戰爭等等,全亞洲也只有路竹會會過去,在那裡是不會有人會告訴你要做什麼?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只有凡事靠自己,需要有抗壓性,還要有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劉啟群解釋,既然要找出這樣子的人,因此選擇這種不強制的方式,就像大海裡有很多魚,我只要抓1公斤的魚,只能用這樣大的網,太大的魚抓不到,太小的你就讓他過去,不可能什麼都要,路竹會就是這種屬性,他們的作風就是都不說明,希望所有的參與都是自發性的。

抗壓獨立的能力 適應陌生環境

路竹會到國外,做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判斷處事,而非經過說明可以講清楚,在國外話你可能語言不通,路不熟,這種環境下容易感到害怕,無形中也產生很大壓力,因此路竹會需要抗壓性強,獨力性強,觀察力比較敏銳的人來參加。

許多人可能常參加國內的活動,但是到國外後無法適應,不適合並不代表他不好,只是環境不適合他。參加國內活動還能留下來的人,劉啟群會以他的經驗評估是否適合參加國外活動,如果適合,他便會同意讓參加者到國外去。因為若不適合,勉強參加國外義診,痛苦的只有他自己。

轉換心境 欣然面對荒地挑戰

劉啟群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參加國外團的人表示,在國外常工作到很晚,又沒有地方洗澡,就算洗澡也都是到河邊洗,晚上經過草叢非洲也有蛇之類的,男生負責走前面要打草驚蛇,雖然洗澡很安全,但卻很麻煩,白天炎熱卻從早到晚平均一天要看三百個到五百個病人,晚上還要到河邊洗澡,睡地上,實在難以接受。

但是,卻也有同行的女生認為,看自己是用什麼心情去想,由於通常活動出去都大年初三,女生說,"全世界有個女人能夠在今年第一個月圓,在非洲森林裏面的河上溪流裏面對著月光洗澡,不是很美嗎?"因此,端看自己用什麼心情來看待事情。

路竹會到非洲活動,一個人要7萬5千元,還要抽出自己的假期,若不是經歷資深,一年的假可能就此用完,更別說七萬塊大概是護理人員兩個月的薪水。也因如此,他們需要的是一群自發主參與的人,以面對如此惡劣的醫療環境。

 年輕就是本錢 可以全心投入

"曾經有一位陽明大學學生,在大三便參加義診,那位學生認為,等他有完整訓練後再有計劃的參加,這都是因為年輕,可塑性高的原因,可以在他生命最沒有牽掛的時候去完成",通常一般人會想等功成名就退休後再參加這類活動,但是往往體力,精神都已時不我予了。

許多年輕人會希望投入這個行列,劉啟群抱持肯定態度認為,他們如果有心,一定可以做得比他好。他表示,他覺醒時已經40歲,以前年輕時只在吃喝玩樂,若是能早點投入,相信會有更好的規劃。

他很重視在學的學生,因為出了社會就會定形,儘管有心參加,但是家庭,事業等問題,都會顯得綁手綁腳。因此,如果在學生時期便有興趣參加,就應對自己有規劃。

 重質不重量的醫療理念

劉啟群認為,從積極面來看,義診其實功效不大,以前國內,國外也常有人問他,是何種動力支持他繼續走下去?國內還沒有健保的時候,台灣山地鄉繞一圈,大概要一年的時間。不過全民健保後,為了不浪費醫療資源,他們便會去那些人家不願去的地方,通常是北部就是尖石跟復興一次,苗栗泰安鄉,南投仁愛鄉,再來是嘉義的阿里山鄉,結束後是南屏,而且每半年去一次。

劉啟群強調,或許有人會質疑,以目前的資源可以直接成立多一點的團隊去巡迴,為何不做?但是就意義層面來看,他只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做認為應該做的事。所以從8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做了一百一十次,而且一直沒有改變。 

他指出,若是以"義診次數決定功效意義"邏輯思考問題,那在國外一年才一次的義診,意義不就更小嗎?其實世界很多地方,包括歐美國家,聯合國,醫療組織都有幫助第三世界國家,但卻沒有太大的起色,這並非次數多寡可以評估效益。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

世界之大,人與人能相遇這是一種緣份,義診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是卻解決當地人民短暫的痛苦。劉啟群認為,路竹會給予落後國家協助,不光是給他們魚吃,還有教他們釣魚的技巧,讓這些國家的人可以自己改變,幫助自己。

劉啟群說,"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當地的知識水準,教育才是根本的,可是第三世界,教育是有錢才能做的事。"後來路竹會提出變通方式,就是替當地東西找通路做買賣,有了錢才會有改進。

至於為什麼歐美國家提供如此多錢卻沒有幫助?因為那些是不勞而獲的錢,他們並不會珍惜,只有自己賺的錢才是自己的,也才會促使自己改變。

NGO確立自我 做該做的本分

現在政府開始重視NGO(非政府組織)的運作,站在路竹會的角度,他們明白政府希望國內的NGO走到國外去。當前台灣外交相當受困,因此需要由民間的角度在國際上增加能見度,不過他們也抱持謹慎態度處理。

劉啟群表示,若是我們好好的做邊際效用,可以拓展國際觀,也能累積外交資源,但對自我本身定位一定要明確,與政府劃分清楚,才不會讓人認為NGO做國民外交時,是政府的白手套。

尤其,原本應有的附加價值可能因此消失,如果每一個NGO都了解自己的位置,做出好的成果,就是成功國民外交。相反的,若是做每件事都為國家,那就失去原本NGO的理想。

劉啟群指出,一個組織的特性一定要給人責任,信賴的感覺。因為很多時候請人幫忙是靠交情,份量夠重,人家才願意幫助你。平常要廣結善緣,例如路竹會是個組織,那組織的屬性一定要讓人家給你肯定。因此他也建議,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的信用,做事要落實,這樣才能為自己開拓美好的願景。

 

本網站由 <a href=" http://www.gogotdi.com/" target="_blank">gogotdi.堂朝數位整合有限公司</a>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