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路竹會
本日到訪人數:799
累積到訪人數:14171013
目前所在位置:首頁 > 關於路竹

關於路竹

2004年 刊登於 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台北巿校友會刊物"木棉"

Bookmark and Share

2004年 刊登於 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台北巿校友會刊物"木棉"

地球村醫生歷險記  訪台灣路竹會創辦人劉啟群醫師

關於路竹會

"台灣路竹會"由劉啟群創立於1995年12月17日,係以組成醫療服務團,透過義診,宣導健康衛教觀念等方式,在國內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醫療援助,實現人道關懷的非宗教性,非營利性之民間社團.路竹會初期以服務國內偏遠山區的醫療為主,足跡遍布全台各部落及九二一地震災區. 1998年下半年開始,基於醫療無國界以及人道關懷的理念,路竹會開始籌畫到國外幫助急需醫療的第三世界國家.1999年,應外交部之邀,馬其頓科索夫難民營義診成為路竹會海外義診的開端. 2000年,路竹會正式將服務延伸至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前往非洲賴比瑞亞,史瓦濟蘭,亞洲印度,印尼,菲律賓,及南美玻利維亞,巴拉圭,祕魯,也計劃前往外蒙古,中亞,及其他亞,非,美洲有需要的國家.

一開始就停不了

生長於知識份子家庭,劉啟群的父親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媽媽則是中山女高畢業,而打從台北醫學院一畢業就成為開業牙醫,劉啟群形容自己是醫生當久了,大約病人嘴一張開就可以看出是怎樣的毛病;看病有兩個意義,其一是病的本身,其二是心理輔導,對一個成熟的醫師來說,看病其實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劉啟群於是便思索著自己還可以在專業上為病人做些什麼?有一日在報上看到尖石鄉缺少醫療資源,劉啟群於是就發起一群醫科(包括醫科,牙科,護理,檢驗藥師等)的友人一起前去義診.第一次的經驗甚好,於是有人就問幾時再去,劉啟群心想,那就下個月去吧,這一開始,從此開始了"路竹會"的前身,每個月去一次,延續了十幾年從不間斷.

 一開始義診聚焦在尖石鄉,隨著次數的增加就慢慢往桃園以南的偏遠鄉鎮移動,哪裡的資源缺乏就往哪裡去義診,由於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偏遠地區醫療逐漸普及,劉啟群也開始轉向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救援行動,將義診行腳觸及台灣以外. 當年馬其頓戰爭時,路竹會是全亞洲唯一的救援團隊,原本是自費前往,但由於航空受北約管制,民航機無法前去,路竹會於是跟著外交部的專機前往,笑說此行的"投資報酬率甚高",因為路竹會在難民營設醫療救援站,使得連日本外交人員到訪時,難民們大喊"Taiwan", 為台灣做了一次很好的國民外交.

考驗體力與耐力的極限

在外人聽起來像是"可敬的工作"的義診,在實際過程卻是一項挑戰體力與耐力極限的苦差事,尤其是上一次在馬其頓的行程,每天從早上看到天黑,整個難民營的醫療團裡,包括其他國家去的醫師,總共僅有二個牙醫,而且還都是路竹會的成員,劉啟群說自己一天要看一百多個病人,真是忙到連頭都抬不起來了.

從事義診工作,去的都是偏遠且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過程一定有許多需要解決和克服的地方,路竹會的團員要如何因應這些狀況?劉啟群笑說,事情遇得多了,也就不覺得有"問題"了,每年在國內義診十二次,國外則是每年的舊曆年初三到非洲,然後是中南美洲,然後則是亞洲,每一次要出遠門,劉啟群都會先到當地一次去安排交通和瞭解狀況.笑稱一個亞洲人可以在亞馬遜河航行超過兩千公里的記錄大概不多吧,劉啟群把冒險犯難當成一件有趣的事,說起自己在"義診經驗"的種種經歷,簡直就是一部驚險的影集,幾家出版社對於這些過程充滿興趣,幾番央求會長出書詳述以饗社會大眾,劉啟群不願自己多談,總是這樣嚇記者"不如跟著我去義診走一趟吧!"

義診過程中究竟會遭遇多大的危險?又該如何去避免呢?劉啟群說:身為領隊,我最大的責任就是保障團員們的安全. 苦,自然有,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劉啟群往往會事先要求當地政府保護,由於偏遠國家也常是政局不安的國家.內戰是常事,因此更需要妥善的安全保護.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行走間,有荷槍實戰的軍人保護是怎樣的光景? 對路竹會的團員來說,電影一樣的情節正是生命安全的保障!

安全措施和醫療裝備一樣重要,劉啟群說起在亞馬遜河時,最高記錄是帶了1.6公噸的醫藥器材,團員個人的隨身行李僅有十公斤.每一次遠行都事先做了縝密的行前工作,難道不會遇見突發狀況嗎? 劉啟群舉一個實例:有一個醫生的妻子要求同行,事先保證一定會很"堅強"的完成行程,但是到了賴比瑞亞的第二天,這位醫生就跟劉啟群說,太太遺書都寫好了,希望劉啟群和她"談一談":路竹會雖然義診113次,但是從不開行前說明會,即使在馬其頓最危急的狀況之下,劉啟群也從來不幫團員做"心理建設",主要是因為認為"做比說重要",後來實在拗不過這位醫生的請求,只好前往相談一番,劉啟群當時和這位"苦不欲生"的醫生娘說:我來,不是要告訴你,明天會更好,事實上越往下走,行程會越辛苦,體力更難負荷,生活條件和工作壓力都會越來越大,這一路的行程我都預先走過一次了,生命安全絕對沒有問題.現在雖然很辛苦,但是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過頭來看這一切,和孫子們說起往事時,都將會是難忘的回憶."之後,這位醫生娘寫了一篇稿子發表在報章,其中就提到,當飛機到達台灣上空時,就立即想到劉啟群醫師的這一席話.

獨當一面的人格特質

劉啟群說起"從不開說明會"的路竹會義診行程,主要是因為所有參與的人都是"自願",彼此之間沒有"依屬關係";以國內義診行程來說,淩晨三時出發,到了當地把器材卸下來,然後工作,晚上再把器材裝上車,運送到下一站,這些過程都必須由參與義診的每一個人實際執行,有時遇到沒有沐浴設備的地方,可能連基本的清潔工作都做不了,通常會借學校或教會過夜,倘若真的找不到建築物,把塑膠布往地上一舖,夜宿星空下也是常事,對許多都巿的人來說,可能都是苦差事,但在國外義診來說,可能都只是基本功而已,因此路竹會的團員都必須具備這樣的認知,才能進到路竹會來參與義診,因為義診是去"助人",團員們得先有"充份自助"的能力才行.

具備抗壓性強,可以獨立作業的人格特質,是加入"路竹會"的基本要求,因為在國外義診時,常常一天平均就需要看500個病人,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團員根本沒有時間相互支援,而是必須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可以立即解決問題的人.強調義診的特殊性及高度環境適應力要求,劉啟群說參加路竹會的人,必須具備幾項特質,例如性格要獨立,腦袋要聰明,反應要快等等,主要還是因應所有在外國可能會面臨的狀況,有此嚴選的標準,其實無非就是"對大家都好!", 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人也未必就不合適參加公益活動,只是不合適第三世界國家的義診行程罷了.

每一次義診行程,劉啟群都以一張工作分配表給參與的人員,每一之報名會有一半的老面孔一半是新面孔,新人必須在一個新的環境裡和一群"老手"合作愉快,可說是一種極高難度的挑戰,劉啟群表示:如果一個人必須透過非常詳細的說明才具備解決能力,那麼就不是路竹會所需要的人選了.通常一個人必須參加過兩次以上的國內義診,才會被同意參加國外的義診,可說是一個基本的"門檻".

每次"出團"動輒幾十人參加,聽起來"組織龐大"的路竹會,其實只有"一個半"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劉啟群帶著一個診所助理"兼職"做行政工作,劉啟群表示:路竹會不對外募款,只要是為了保持立場的中立和主動性. 除了會長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頭銜",因為所有參與的人都是自願,彼此沒有"依屬"的關係,每一個人都必須出自真心,因為無名利可求,無職的作法,也讓路竹會成為一個在窮鄉僻壤比現代都會更為知名的團體,對劉啟群來說,身為醫生,助人是天職,一切隨心自願,路竹會雖是台灣人自組的團體,卻是地球村的一員,和所有地球村民一樣熱愛生命,也珍惜所擁有的及可以付出的一切.

本網站由 <a href=" http://www.gogotdi.com/" target="_blank">gogotdi.堂朝數位整合有限公司</a> 建置維護